新疆全景智业文旅规划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主要经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旅游景区等方面的各类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品牌策划、形象设计,旅游商品设计,项目运营管理与咨询,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等业务。   完成的代表性项目有:   - 泽普金湖杨创建国家5A级景区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   - 新疆帕米尔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系列规划;   - 新疆博斯腾湖国家5A级景区提升规划;   - 和硕县美丽乡村系列规划;   - 阿瓦提县乡村振兴(县乡村三级)系列规划;   - 麦盖提县刀馕巴扎产业园总体规划;   - 麦盖提县叶河非遗廊道系列规划;...
活动策划 课题研究
品牌设计 详细规划
总体规划 发展规划
2010“达坂城杯”全国帆板锦标赛策划方案 芳香植物科技园规划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

光明网  2024-03-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先民生产生活的经验、智慧和情感,具有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其中73%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农村。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将其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奋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见证者,是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载体,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能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才能带动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乡村汇聚,发展乡村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积极发展“非遗+产业”的新模式,通过“非遗+文旅”“非遗+电商”“非遗+数字”“非遗+娱乐”“非遗+项目”等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有效对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可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有助于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艺术结晶,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教育教化功能。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制度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手工匠人等从业者返乡创业,他们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设立培训班等方式向村民和青少年群体传递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责任感。这些措施有力地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带动更多人从事非遗产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质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乡愁和记忆,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思想和心灵上的归宿,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非遗+教育”“非遗+直播”“非遗+文创”等新模式,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更好地构建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弘扬乡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个性,增强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也有助于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绿色价值有助于乡村生态振兴。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中,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节用爱物”等生态理念,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脉相承的,可以使广大村民在“日用而不知”中涵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持续绘就乡村生态振兴的绿色底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有助于乡村组织振兴。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和主心骨,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积淀的“乡贤自治”“官民共治”的乡村社会治理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在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中具有突出的价值。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有助于解决新时代乡村组织振兴的痛点和堵点,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同时,通过“非遗+合作社”“非遗+公司+农户”等平台建设,可以在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同时,提升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各种产业赋能助力、各种动力集聚提升、各种效能集中释放,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发展新契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一条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新路径,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以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为抓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等相结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山东省东营市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发展目标,成立黄河(东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全力支持非遗创新性发展。利津县南岭村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深入挖掘非遗项目62项,通过设立展示体验区、建设产品销售门店等多种形式,积极寻找非遗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使南岭村周边2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每年增收80多万元,为黄河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和参照。
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非遗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品牌,使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点多面广、人才培养和传承结构断层、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较弱、缺乏专业运营团队等问题。地方文旅部门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之间牵线搭桥,科学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新品牌,鼓励非遗传承人与公司和农户合作,成立非遗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拉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目前,全国各地共建设非遗手工艺专业合作社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450多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非遗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已经由昔日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如今的“新工场”,成为各地文旅部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再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距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释放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链,建立起从非遗传承、创作到生产、配送,再到销售、售后的完整产业链。二是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质增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的文化禀赋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增加年轻一代对乡村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消费热情。三是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宣传和推广非遗品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圈走红”,并推动“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娱乐”等多种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性应用和开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厚德载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影视动漫、游戏开发、音乐创作、文物修缮和文化广场建设等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也赋予这些艺术创作者源源不断的灵感。然而,这些行业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力度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未能较好地带动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有鉴于此,各地文旅部门可以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影视传媒公司、音乐制片人、文化咨询公司等开展合作,深入挖掘和开发符合大众审美观和消费观的产品,如影视拍摄、石雕木雕、楼宇设计、广场壁画等,在迭代升级中找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将乡村传统文化嵌入现代城市生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编:王琼

  

当前第1/1页 [首页] [上一页] [1][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发挥新乡贤作用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下一篇:华山论见丨乡村振兴莫一味“图新”
新疆旅游规划网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3

新公网安备 6501030200130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