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亟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高素质养老人才、激发养老产业新动能新优势、催生养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上着力,培养高素质养老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强高素质养老人才培养。一方面,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养老产业发展需求,出台引导性政策,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进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优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贯通体制,改革评价体系,赋予拔尖创新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鼓励科研人才自主创新。支持养老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管理人才、技术领军人才等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养老人才。推动科教融合,建设面向区域发展的养老人才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协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技能服务人才。支持和引导高校对接社会需求,结合办学优势,组织开展数字养老技能人才培育,实施养老技能根基工程,设置老年学、药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护理等养老相关专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养老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鼓励高校与养老机构互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养老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支持建设一批以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提升高校养老人才应用能力和行业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上双向发力,全面推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上着力,激发养老产业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国养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起步晚、发展滞后,制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高端化。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要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养老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高精度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芯片、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前瞻性布局养老机器人、基因工程技术等前沿技术,促进养老产品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实施创新型养老企业培育计划,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形成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以数字变革促进产业管理智能化。加大对智慧养老产业体系的统筹规划,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进养老产业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智慧养老系统,创建智慧数字服务社区,形成覆盖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心理疏导、医疗救治、护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养老网络,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精准匹配、密切协作的养老产业生态圈。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物质基础上着力,催生养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基础。培育和壮大养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够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一方面,拓展服务领域。养老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必须注重养老产业的市场细分,深度挖掘老龄群体消费需求。面向小老龄产业、中老龄产业、大老龄产业三个层次,加快制定养老领域的细分产业政策,培育老龄文化、老龄健康、老龄宜居、老龄制造、数字经济等养老产业的新增长点,打造区域养老产业集群。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新领域,构建政府指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养老产业发展新格局,拓展养老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赋能服务对象。引导老年群体提高对养老新业态产品的认可度,掌握高端化、智能化知识技能,不断产生新服务需求。加强养老产业服务对象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链接,深入开发养老服务中间产品,加强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整合,推动养老二、三产业融合,催生数字经济时代多样化养老服务新需求,不断赋能新型养老服务对象。
(段美娟,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