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活力 史诗《玛纳斯》越来越“年轻”
中国青年网 2024-04-24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戴雪白毡帽,身穿黑色对襟长袍,下着阔腿裤、高筒靴,清了清嗓子,铁力瓦尔地·白先那洪开始演唱《玛纳斯》。他身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手持手风琴、库姆孜、非洲鼓等乐器随节奏相合。
铁力瓦尔地正在演唱《玛纳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这一幕发生在4月20日第四届《玛纳斯》保护与研究论坛举办现场,铁力瓦尔地受母校新疆师范大学邀请演出,收获了一批小“粉丝”。“近距离听学长演唱《玛纳斯》,太震撼了,雄浑激昂的曲调,仿佛带我走进了雪山之巅,我想进一步了解这项文化瑰宝。”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阿伊吉帕尔·赛丁拉说。
“这次的《玛纳斯》说唱表演,我们加入了库姆孜、口弦演奏等很多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是一次融合展示。”铁力瓦尔地说。
《玛纳斯》是民间歌手在演述中产生的口头综合性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们前仆后继,带领族人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与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为“中国三大民族史诗”。2006年,《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铁力瓦尔地出生于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提村,从小便对《玛纳斯》的故事耳熟能详。他的外祖母每晚把《玛纳斯》作为睡前读本讲给他听。6岁时,铁力瓦尔地已经能记住8部《玛纳斯》所有的情节,这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学唱基础。
铁力瓦尔地正在演唱《玛纳斯》。本人提供
2008年,13岁的铁力瓦尔地拜师于国家级非遗项目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当代荷马”的居素甫·玛玛依。他回忆那天的拜师情景,“爷爷要先听听我唱得如何,我有点胆怯,克服了紧张之后开始演唱,后来渐入佳境。”听完演唱后,居素甫对铁力瓦尔地说:“孩子,你的神情和动作表达都很到位,但你有点羞涩。作为一个大男子汉、玛纳斯奇,怎么能羞怯呢?”接着,居素甫展开双手为铁力瓦尔地祝福,并对他进行了飞沫礼,寓意将自己口中的绝技传给他。
“大师常说年轻人要不怕吃苦,虚心求学,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玛纳斯》。”铁力瓦尔地说。
2015年,铁力瓦尔地参加首届“居素甫·玛玛依杯”演唱会,连续唱了一个多小时,初露峥嵘。一次,在草原的一个婚礼上,他再次演唱《玛纳斯》,很多牧民都把毡房的毡子掀起来看他演唱。铁力瓦尔地唱完之后,按照习俗,牧民们给他披上新大衣、戴上白毡帽,这让他切身感受到玛纳斯奇的受欢迎程度。
2018年,铁力瓦尔地考入新疆师范大学,他深知要想更好地传承《玛纳斯》,得走进高等学府深造学习。大学期间,铁力瓦尔地利用寒暑假拜访了许多玛纳斯奇,也真正对《玛纳斯》史诗有了深入理解。
2019年夏天,铁力瓦尔地去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族乡,拜访八旬的玛纳斯奇依曼哈孜·阿吉拜,“我推开门看到的一幕是,失去一条腿的玛纳斯奇沉浸于演唱中,用有力的双臂展示着玛纳斯驰骋疆场的雄姿,用笑容对抗命运的坎坷。那一刻,我知道了《玛纳斯》的意义。”铁力瓦尔地说,史诗中的故事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还涉及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名年轻的玛纳斯奇,铁力瓦尔地开始琢磨,如何让传唱千年的《玛纳斯》在当下焕发新的活力?“只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才能让《玛纳斯》被更多人听到,我正在尝试用多种语言演唱,同时跳出原有的表现形式,在演出中加大库姆孜、木口弦、乔布乔尔等乐器的分量,结合舞台艺术,提升说唱效果的艺术性,更利于传播,被年轻观众所接受。”
去年年底,广播剧《传承》上线引发听众关注,铁力瓦尔地和其他两位玛纳斯奇参演的花絮通过短视频传播,仅3天时间点赞量突破5万次。近年来,根据《玛纳斯》改编的歌剧、舞剧、歌舞剧等先后向外界公演,以及艺术家据史诗内容和人物创作的雕塑、绘画、音乐、漫画、动漫等,这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让史诗《玛纳斯》越来越“年轻”。
如今,为确保口耳相传的《玛纳斯》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玛纳斯》保护研究中心,大力培养传承人,还通过财政拨款等途径对传承人予以传承补助。铁力瓦尔地成为州级传承人,已培养了20多个徒弟,最小的仅14岁,“《玛纳斯》的传承需要更多的生力军。我打算尝试在网络平台推广《玛纳斯》,增强传唱人与听众的互动。”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