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全景智业文旅规划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主要经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旅游景区等方面的各类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品牌策划、形象设计,旅游商品设计,项目运营管理与咨询,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等业务。   完成的代表性项目有:   - 泽普金湖杨创建国家5A级景区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   - 新疆帕米尔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系列规划;   - 新疆博斯腾湖国家5A级景区提升规划;   - 和硕县美丽乡村系列规划;   - 阿瓦提县乡村振兴(县乡村三级)系列规划;   - 麦盖提县刀馕巴扎产业园总体规划;   - 麦盖提县叶河非遗廊道系列规划;...
活动策划 课题研究
品牌设计 详细规划
总体规划 发展规划
2010“达坂城杯”全国帆板锦标赛策划方案 芳香植物科技园规划设计

对新疆地域环境的人文解读

    一提到新疆,人们马上会想到那甜美的葡萄、动人的歌舞、辽阔的草原、无边的戈壁沙漠和人文历史非常厚重的丝绸之路;会想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达坂城的姑娘”等经典歌曲,还有唐代边塞诗人笔下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天山明月、苍茫云海等等。新疆的旅游文化资源的确非常丰富,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去解读就有不同的理解。新疆的旅游与文化也一样,不同的人去体验就有不同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心目中的新疆印象。
    新疆,在祖国的版图上地处最西北,属边疆地区,从古至今都远离主流文化中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新疆,它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亚洲的中心;它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它是中国向西发展的前沿基地。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千年,拥有发达的陆上交通网络,在当年的西域今天的新疆,产生了举世闻名的陆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成果在这条大动脉上汇聚、游移,使新疆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枢纽,孕育了灿烂的西域文明并影响至今,这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人类文明的第二个千年,开始了征服海洋的壮举,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同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第二个千年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流方式的改变,新疆逐步从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舞台淡出,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历史时期。现在,人类已经跨入了第三个新的千年,迎来了一个全球多极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千年中,新疆应怎样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文化优势来面对属于我们的当下和未来,这是我们新疆应该正确认识和积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1.对“疆”字的解读
    面对这样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课题,不妨撇开复杂的事物,从新疆的“疆”字分析入手。有人开玩笑说,“疆”字就是专为新疆而造的。这个字左右结构,对应在地图上就是左西右东:危险来自西方,“疆”中之“弓”,一次次向西张开。弯弯曲曲的“弓”字边,就像新疆5600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而那片“弓”外之“土”,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在近代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的土地,面积之大,足可以立国。
    “弓”字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失败在火器盛行的工业时代。汉唐开疆扩土,不输于漠北的天马与弯弓,但到了满清中叶以后,形势大变,再也翻不过身来,一败再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来复枪”。
    “弓”字还告诉我们,中央王朝在新疆有漫长的屯田史。自西汉开始的屯垦戍边,延绵两千余年,从政治、军事而言,代表历史上的有效管辖;从文化、文明而言,源源不断地为西域注入儒家的文明。直到今天,我们兵团的大部分团场,仍然由北至南分布在边境一线。
    “疆”字的右边分别是“三横两田”。三横,代表了三大山脉;两个田字,代表了两大盆地。就这样,新疆自然地理的骨架,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写出一个雄伟的“疆”字。
2万山之祖 — 昆仑山
    我国古籍中记载最早、最多、并且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过深远而重大影响的山脉,莫过于昆仑山。在古代,人们认为昆仑山是“地之中心”,尊它为“万山之祖”,是中华始祖-黄帝的居所,是通天的“圣山”。围绕昆仑山,古人发挥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庄子》,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以及年代难以确定的《神异经》等古代典籍都有不少关于昆仑山的神话传说。大唐诗人李白高歌“风涛倘相因,更欲凌昆墟”,杜甫也有“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的豪放诗句。直到当代伟人毛泽东写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都表达了对昆仑山的赞美与敬仰。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开始,生生不息传颂至今,仅据清代编辑的《佩文韵府》一书的收录,古代流传的有关昆仑的词汇就有100多个。昆仑山一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图腾符号之一。
    昆仑山不仅是我国神话传说的发祥地,而且还是美玉的故乡。昆山美玉千古传颂,和田玉是其佼佼者。和田玉的开采史,据专家研究和出土文物的实证,应该不会少于6000年的历史。西域与中原、和田玉与中华文明,有着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血缘关系。
    巍峨、壮美的昆仑山孕育了中华儿女的无穷智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昆仑山不愧是新疆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世界自然遗产。
3绿洲缔造者 — 天山
    天山是新疆的代名词。它如同蛟龙从帕米尔高原飞跃而出,一路向东奔走,横亘于新疆大地中部,形成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迥然不同的塔里木、准噶尔南北两大盆地。
    在中国以“天”为名的山脉唯有天山。传统文化中的“天”被认为是至尊无上的。自古以来,人们对天山敬若神明、顶礼膜拜,在古籍《太平御览》中,关于天山就有“过之皆下马”的记载。天山的壮美,使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倾倒与喝彩。从汉代乐府中的“天马歌”到细君公主的“思乡吟”,从唐代浪漫诗人李白的《关山月》到边塞诗人岑参的《北雪歌送好友武判官归京》,从元耶律楚材的“用韵天山”到清洪大学士的“天山放歌”,历代诗人尽兴为我们描绘了天山的神、天山的奇、天山的美、天山的秀。甚至,还有一位从未到过新疆的吴承恩,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也杜撰了许多关于天山的故事,包括神奇的火焰山。
    天山山脉古代有北山、白山、雪山、阴山等诸多名称。
    天山,它横亘于亚洲中部,与昆仑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并称为亚洲三大山系,也是世界著名的巨大山系之一,全长2400多公里,在长度上,它仅次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北美洲的洛基山脉和阿帕拉契山脉,可谓称雄亚洲,世界知名。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东西长约1800公里,南北宽约250400公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
    根据山形及构造带在地貌上的表现,可将天山山系划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三大部分。
    冰川被人们称为天然“固体水库”。天山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根据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川编目》的统计,天山供应各类冰川9128条,冰川总面积达9253.58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0122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全年入海水量,年消融量95.9亿立方米,冰川融水是新疆重要的河川径流补给来源之一。
    天山又是新疆芸芸众生的生命摇篮。突兀于广阔的干旱荒漠之上的巨大山系,拦截了西来的湿润水汽,天山的冰川雪水为绿洲提供了生命之源,使位居天山南北的各族同胞得以生存发展,新疆各族人民自命为“天山儿女”。天山连同它的天池、赛里木湖、大峡谷、八卦城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区都应该是人类共同的遗产。
4古代游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包括阿尔泰山、北塔山、卡拉麦里山和诺敏戈壁。山体呈西北-东西走向,西北宽大高耸,东南部窄小低矮。最高峰位于中俄边境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山体西北部海拔一般32003500米,向东南逐渐降低,北塔山海拔2912米。
    阿尔泰山是中亚古代文明摇篮的中心区域之一,是欧亚草原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肥沃的山地草场,使之成为人类游牧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踪迹已被淹没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尘埃之中,难以寻觅。但是,经过历史语言学家对大量流传至今的各民族语言信息资料进行比较和归纳,给我们勾勒出了古代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大致可以分为印欧(语系)人、闪米特(语系)人与阿尔泰(语系)人三种。印欧人的故乡在中亚到中欧之间的广阔草原上,中心是黑海北岸。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开始向外迁徙,特点是以黑海北岸为中心向四周迁徙,犹如浪花四溅。闪米特人的故乡在阿拉伯半岛,公元前四千年上半期开始向外迁徙,特征是一批又一批人周期性地向北部“肥沃的新月地带”迁徙,犹如洪水定期泛滥。阿尔泰山与我国北部大漠是游牧民族的第三个发源地,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语言都属阿尔泰语系,他们迁徙的特点是先南下后西进。每支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兴起之后,首先南下中原,与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争战。不管谁胜谁负,结果常常是一部分游牧民族内迁,与汉族融合,而另一部分则改变迁徙方向,西迁到中亚、西亚以至欧洲,从而多次推动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迁徙的浪潮。公元14世纪匈奴人的西迁推动了日耳曼人的大迁徙,6世纪柔然人的西迁推动了斯拉夫人的迁徙,而从11世纪开始的突厥-蒙古人的多次西迁接直影响到今天欧亚大陆的民族和种族结构。
    游牧民族游走的生产生活特性,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他们社会发展、民族变迁,不过阿尔泰山的千里岩画长廊,分布广泛的石人、鹿石,还有众多的石堆墓葬及出土文物都是秦时的塞人,两汉时的呼偈、匈奴,魏晋时的鲜卑,北魏时的柔然,隋唐时的突厥,宋元时的克烈、乃曼等部族在这里遗留的历史痕迹。这些来自恒久亘古的创造,勾起了人们对奠基人类文明基石的先人的不尽思绪。在阿勒泰这片布满史前璀璨瑰宝的土地上,文化一直是这里延续人类文明的纽带,把人类的智慧凝结成瑰宝,点燃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接力火炬,照亮着人类文明的时光隧道。
    透过时空的尘埃,行走在阿尔泰山崎岖的牧道上,如果是春秋两个季节,一定能遇上现代哈萨克人的牧业转场。一年四季在不同的草场放牧,生产生活资料随牛羊的移动而迁徙,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游走在阿尔泰山的深处,这是从远古一直延续至今的人类最壮观的游牧生产活动,是活着的人类遗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透过今天哈萨克人转场的壮观场面,不难想象几千年来游牧民族金戈铁马的大规模迁徙是何等撼天动地。阿尔泰山由于接纳了北冰洋的气流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如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石钟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这样一些精美的大自然杰作……
    新疆,也正是由于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三大山脉的怀抱,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成为世界文明的汇聚之地,丝绸之路的依托之地,西域文明的发育之地,这其中每一条山脉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每一条山脉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储存自然玄机和人类奥秘的宝库 —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被世界屋脊的高大山系所环抱。它像一个盛满玄机奥秘的封闭体,深藏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封闭的地理格局使塔里木盆地形成极度干旱的典型内陆荒漠气候。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却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古代西域文明,这不能不归功于塔里木河的伟大贡献。是它把许多孤立零散的绿洲串连起来,把条条自由流淌的河流收编起来,使塔里木盆地成为一个流动鲜活的人类生存环境。同时,又使浩瀚沙漠上的各个绿洲形成既独立又联系的文化体系。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古代部族文化的最初整合的开始,它与黄河文化不同的是,这种文化整合是极其松散随其自然的,各绿洲单元既保存了自己的特性,又提高了异质文化交流渗透的土壤。于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文化就有了吸纳和创造的广阔发展空间,也有了选择、扬弃、转化、传播外来文化的极大自由度。最伟大的变革,是塔里木盆地的游牧狩猎文化走向绿洲农耕文化,这是划时代的进步。绿洲农业文化较之草原游牧文化,更利于文化的积累和创造。
    没有塔里木河也就没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片片绿洲,也就不会产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也就没有塔里木盆地中的于阗文化、龟兹文化、楼兰及罗布泊文化三大文化中心。塔里木盆地中的片片绿洲,既是沙漠中的地理和文化单元,也是人类活动和外界交流的纽带。
    塔里木盆地的茫茫瀚海之中,埋藏着数十个一度辉煌的古代王国;那些废墟深处,贮存着消失千年的西域文明。那些淹没于沙漠瀚海中的古代废墟遗址,表明这里的人们曾经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接纳者和传播者。
塔里木河对东西方文明的创造和交流发挥过历史性的重大作用,同时它也留下太多的未解之谜,储存了许许多多自然玄机和人类的奥秘。所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摩尔根作出以下论断:“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找到了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摩尔根所说的世界文化摇篮,不光是说古代西域文化的构建有世界许多民族参与,而且古代西域文化具有世界意义,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并成为沟通人类文明的载体。
    塔里木盆地和塔里木河流域遗存的古代废墟,至今仍放射着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光焰,闪耀着时明时暗若隐若现的神奇色彩。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三者的神秘性,正是它们的文化性之所在。它们对人类文明已有的建树和对未来的开拓意义,是其他世界遗产所无法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6史前地质地貌博览园 —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地质构造是一个古老的陆台,其四周以深大的断裂线与周围的山脉为界。准噶尔陆台的核心是距今6亿年以前的非常古老的前寒武纪岩层,经过历次地壳运动,基低岩层的刚性不断增强,海西期间(距今2.3亿年前)有一定的升降运动。中新生代(距今2.3亿年以来)则主要为巨大的差异性下降。最大的下降运动发生在天山北麓的前缘凹陷区域,下降幅度可达一万多米,向北下降的幅度逐渐减少至千余米甚至只有数百米。中新生代的沉积均以陆相的河湖相的砂岩、泥岩、砾岩为主。准噶尔盆地地层中丰富的煤、石油以及众多的恐龙、硅化木等古生物化石,记录和保留了盆地波澜壮阔的地质发展史,堪称是个不可多得的“史前地质博览园”。准噶尔盆地出露的最古老的地层是距今3.3亿年至2.3亿年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古老的地层受到强烈的构造变动,并伴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将军戈壁上遗存有一个当时岩浆喷发的古火山口,是距今3亿年前中石炭纪后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虽遭受了长期的风化侵蚀,但火山口的形态还明晰可辨。瞻仰古火山口,神游史前洪荒时代那岩浆喷涌、海水沸腾、火光冲天、天摇地动、惊心动魄的场景,也应是人生的一件幸事。离古火山口不远的东准噶尔戈壁滩上,有一个叫“拾钱滩”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出露点。这里的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蟹形贝、马丁贝、纹窗贝、巨大自房贝等几十种古贝壳化石以及腕足类、各类珊瑚等化石,俯拾皆是。这些化石是产生于中炭纪的浅海相生物灰岩及钙质砂岩之中。
    地史演化进入中生代是准噶尔最繁荣昌盛的时代,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2.3亿年-7000万年前),中生代准噶尔主要是各处深浅不一的大湖盆,气候湿热,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陆相植物在湖滨大量发展,不仅为成煤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为爬行动物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基础。整个中生代,爬行动物成了当时最繁盛的脊索动物。在陆地上有食草和食肉的恐龙,在海上有鱼龙和蛇颈龙,在空中有翼龙。当年的准噶尔湖盆四周是茂密的森林,湖中、湖滨和空中恐龙成群出没,充满生机与活力。到了侏罗纪晚期,盆地上升运动达到最强烈,湖区面积缩小,气候变得干旱炎热,严重缺水使植物大量死亡,导致恐龙家族及各种生物的衰亡。进入白垩纪时期,准噶尔盆地又逐渐下沉形成湖盆沉积,沉积的新地层及时掩埋了生物遗体,形成了密封缺氧的有利于化石形成的环境条件,使中生代地层中保存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尤其是东准噶尔的将军戈壁一带的上侏罗纪系地层,恐龙、硅化木等化石最为丰富。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组织了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对准噶尔盆地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采获了很多脊椎动物化石。其中的一个重大发现是采获了乌尔禾翼龙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引起世界的关注。1987年,中国与加拿大联合恐龙考察小组在奇台将军戈壁的恐龙沟发掘出一条蜥脚类恐龙化石,长度30米,仅次于美国34米长的北美恐龙-地震龙,号称“恐龙亚军”。1990年,中加联合恐龙考察队又在将军戈壁发掘了一条长度超过34米,身高超过10米的“世界恐龙冠军”-蜥脚类恐龙化石,为举世罕见。
    作为史前博览园的准噶尔盆地,最雄伟壮观的奇景莫过于东准噶尔盆地的硅化木森林。以奇台将军戈壁为中心,东至中蒙边境的淖毛湖和哈密南湖,西至乌鲁木齐米泉一线,在这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硅化木石。最集中、最壮观的地段是奇台将军戈壁一带的帐篷沟、石树沟、清真寺沟、老鹰沟与恐龙沟。
    东准噶尔盆地的硅化木森林无论就它的规模、数量、保存条件等各方面都远胜过美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曾以拥有硅化木为自豪的国家。
7结语
    新疆三大山脉之中夹着两大盆地,大山之中又有不少谷地和盆地,盆谷相连,这种环境很容易形成与外界隔绝,造成自我封闭。尽管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克服这些地貌环境上的障碍,但与外界的联系,毕竟不如沿海、平原地区那样便捷。这种封闭性千百年来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人们思路的开拓与观念的更新。

    本站原创  作者:高波

当前第1/1页 [首页] [上一页] [1][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兴边稳疆的西域屯垦 下一篇:温家宝阐述"十二五"任务:推动科学发展
新疆旅游规划网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3

新公网安备 6501030200130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