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产业发展
1、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旅游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消费时间的方式,而且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创新的旅游消费形式,这些消费形式在很多时候也被视为休闲消费,因此旅游业是休闲消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旅游业也需要更多的休闲消费方式来缓解自身面临的压力。2007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2亿人次,增长5.5%,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472万人次,增长9.6%;旅游外汇收入达419亿美元,增长23.5%;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增长24.7%。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09万亿元,增长22.6%;出境旅游达4095万人次,增长18.6%。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
2、规模初具的文化休闲业
吴仪副总理在2006杭州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发表了《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旨演讲,谈到文化产业时指出,到2005年底,全国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共计2500多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7000多个。各类演出、展览和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自娱自乐色彩浓厚的歌厅、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数量众多。全国有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广播和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4.5%和95.8%。互联网网吧超过10万家,因特网用户超过1.1亿。2005年全国共生产各类影片300多部;出版各种报纸404亿份,期刊超过27亿册,图书64亿册;还发行了大量的磁带、光盘等音像制品。一大批文化企业在中国异军突起,有的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一次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在对40多万家单位资料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后,形成了对我国2004年文化产业的统计资料。2007年5月18日国家统计局在第三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的《2006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同比增长17.1%(2005年比2004年增长18.7%),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比2004年增长0.3%。2006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32万人,比2004年增加136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8%,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分别比2004年提高0.16和0.2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比2004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增加值为2038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2%;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增加值为87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相关层”增加值为192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相应地,“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4%、17%和49%。与2004年相比较,“核心层”占全部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了4个多百分点。在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的同时,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近几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3.25万元、4.02万元和4.52万元,2006年比2004年增加了1.07万元。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增长势头强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化休闲消费支出将不断增加。据统计,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91.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05.1元。与2005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加65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加10元。 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美国4.77%、英国7.70%、加拿大3.9%;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美国5.85%、英国7.61%、加拿大3.8%;这两指标之比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8:1,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仍较低。而且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大于GDP的地区差距。 不过,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休闲业作为休闲的指向、休闲的灵魂、休闲的主体和休闲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朝着特色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前进。
3、商机巨大的体育休闲业
体育休闲业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体育产业,是以竞技为主,奥运会、世界杯、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F1、航海这五大项具有世界影响的体育项目所引起的一系列产业动向;另一个是体育休闲,这是一种由休闲产业延伸出来,向竞技型和群众型发展,再进一步向群众性体育转变的体育休闲产业。 体育总局自1997年开始利用公益金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以来,已经实施了“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的“雪炭工程”、针对青少年儿童、农民、职工、妇女和老年人的“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等诸多项目,加之近些年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经营投资、体育用品市场的开发、包括赞助体育活动、购买电视转播权或网络转播权、购买体育冠名权/冠杯权到垄断广告代理、特许使用权等方面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休闲的发展。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副主任鲍明晓的估计,中国2004年体育产业年增加值590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为0.5%,而占全球体育产业年增加值仅为0.0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林显鹏教授(2007)搜集的数据看,2001年,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946.4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吸纳就业人口294.9万人,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第七大产业。2000~2001年度,澳大利亚体育产业总产值为86亿澳元(约合53.08亿美元,不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增加值为19.42亿澳元,吸纳的就业人数为87447人。2000年,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52亿英镑,占英国当年GDP的1.8%。2000年,英国体育产业的就业人口45万,占英国就业人口的1.6%。2000年,加拿大体育产业增加值为89亿美元,占加拿大GDP的1.1%;体育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为262325人,占加拿大全国就业人口的2%。
4、蓬勃发展的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由传统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把第一、二、三产业连接起来的休闲产业概念。它是以农业为主题,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满足休闲者对与农业体验相关的需求。休闲农业突出的是“休闲”的主题,主要模式是以旅游农业观光和“农家乐”形势为主的度假产品。以北京锦绣大地、珠海农业科技园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项目适应了城市居民的追求趋势,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为主题。观光果园、“山野采摘节”等活动性项目,带动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的发展。到观光农园或农家“租农家房,耕农家地,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家乐”的休闲度假。这种主要的以旅游为载体的农业观光和度假,构成了我国现在休闲农业的主体。
2003年国家旅游局还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共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83个,占40.89%;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39个,占19.2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33个,占16.26%;民俗文化旅游点12个,占5.42%;休闲度假村(山庄)7个,占3.45%;古镇村落(新村)14个,占6.9%;农家乐7个,占3.45%;自然景区9个,占4.43%。2005年又评出156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贯彻落实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2007年3月20日签署的《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精神,6月,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决定共同建设“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游网www.crr.gov.cn)”,2007年12月14日正式开通运营。此前,国家旅游局于2006年8月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力争到2010年实现:(1)每年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镇)、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2)已有农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农村旅游格局;形成连通城乡的大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支撑体,满足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5、迅速发展的休闲房地产
旅游房地产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迅速,但存在魏小安所指的概念不清问题:旅游的基本概念是人的流动,而房地产的基本概念是固定的住所,流动的需求和固定的住所两者之间既有相容的一面也有相悖的一面,存在客观矛盾。最好使用“休闲房地产”概念代替“旅游房地产”,这样不但更能符合这个产业发展的现状,也更能契合休闲市场发展的需要(在行文中,为了保持一致性,这里仍采用“旅游房地产”概念)。 从世界角度看,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最早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地中海沿岸海滨度假别墅的修建,创新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阿尔卑斯山区别墅度假村的分时销售,壮大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为“消化”大量积压的房地产而引入分时度假概念,大量投资开始进入该领域,后来并成立全球最大的分时度假网络RCI。 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当时海南、北海等地的旅游资源以及房地产大量积压有密切关系,21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旅游需求的快速升温,旅游房地产市场重新开始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并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包括海南、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为重点的旅游房地产发展格局。其中2006年海南全省266.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中有65%销往岛外,主要是度假、养老、投资为主。 同时,目前的大量积压的商品房客观上为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应条件。有专家估计,我国当前的商品房空置率已在26%左右,美国约为7%。香港约为3%—4%,而国际公认的房地产开发空置率超过10%即为危险区。在这些积压的房产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位于度假地和旅游城市,推行酒店分时度假房产、休闲房产、文化房产、生态房产、复合房产等形式是盘活这部分房地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6、新兴发展的邮轮业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我国飞往新加坡乘坐邮轮的人数为8325人,2002年则达到53816人,几乎是2001年的7倍。国际邮轮停靠中国港口的历史已近10年,抵达中国的国际邮轮陆续增加。有数据显示,2006年挂靠我国城市港口的国际邮轮有望突破70艘次。另据上海市的统计资料,2001年到2004年期间,上海市共接待国际邮轮96艘次,接待国际邮轮游客11.6万人次,估计2006年将有33艘次国际豪华邮轮停靠上海港,而2005年该数字为25艘次,接待邮轮游客也将在2005年7.7万(含出入境旅客和服务员工)基础上再增60%-70%。丽星邮轮集团13甚至预测,2010年上海港邮轮旅客运量将可达到300万人次。 国际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在招徕更多的游客来华观光的同时,也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加对邮轮市场的送客能力。将亚洲总部设在香港的歌诗达已成为全球首家获准在我国内地进行本土化业务的国际邮轮企业,集团同时拟于半年内在内地开设合资公司,并计划在我国建成其全球性的采购平台。2006年7月全球最大的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旗下的歌诗达(Costa)邮轮公司,在中国开辟了第一条以上海作为母港的上海─日本长崎─韩国济州岛的邮轮定班航线,安排了24个班次,计划每年接待5.5万从上海港登船的游客。 据此,国内有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邮轮旅游的规划。上海总投资35亿元、年接待能力达100万的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邮轮母港)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可同时停靠3艘8万吨级或4艘3万吨级的邮轮。天津对邮轮旅游已经酝酿、考察和摸索多年,邮轮经济已初现端倪,并于2008年3月26日开工修建国际邮轮母港工程,工程总投资约11.7亿元,规划建设两个国际邮轮泊位,码头岸线长约625米,设计年游客接待能力50万人次。大连市则结合老港区搬迁改造,已加紧编制了《大连游艇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国际邮轮城;而历史上大连曾达到28艘次、5万人次的邮轮年接待水平(1998年)。青岛也在着力发展自身的邮轮经济,且自1979年开始,已先后接待了来自瑞典、芬兰、德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邮轮,资料显示,接待邮轮最多的一年是1987年,共有19航次到港邮轮,接待游客6345人次;最大的一艘邮轮是1983年到港的英国的伊丽莎白二号,载游客1262人。厦门和三亚均已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型邮轮港,为迎接国际豪华邮轮做好了准备。在2001-2005年间,出入境三亚口岸的邮轮数量已经达到206艘次,出入境旅客23万人次。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明晰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缺少国际化的大型专用港口,没有符合国际惯例的通关手续等,一系列制约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7、基础较雄厚的休闲工业
世界工业化进入发展的高级阶段后,工业社会的新科技和高效率带动全球财富的增长,于是人们不再仅满足于将工作与休闲作为对立物的生活方式,进而追求“在休闲中工作、在工作中实现休闲”的融合方式。按照斯特宾斯的说法,这是因为“现代技术已经封锁了大多数使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途径。所以,人们的工作动机不再出于工作本身,而是出于工作以外的种种休闲事情,只有它们才能使我们具有迷人的个性和气氛。15”于是,工业部门中能够体现这种改变的产业被赋予了新的休闲的概念,成为休闲工业的组成部分。休闲工业所提供的产品是为满足休闲者休闲需要,以工业生产的方式延伸出的一系列供给,主要包括休闲服装、休闲用品、休闲食品、休闲装备和休闲购物等五个方面,我国已经形成相对雄厚的休闲工业基础。休闲服装在服装市场上的普及度已经超过正式服装,与正装、时装三分天下。它的盛行与人们所追求服饰的宽松、时尚和主流化不谋而合。2006年10月26-29日,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将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这是自2000年起连续举办的第七届,每年都有上百家企业参与展会,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产业效应。 休闲用品的特点第一是方便,第二是丰富,第三是生活化。休闲用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体育用品到文化艺术用品,从生活用品到办公用品,从家装饰品到教育用品,都体现着休闲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休闲主题。同时,休闲用品的营销方式以科技革命后的互联网技术为主要平台,电子商务化程度较高,卓越网(www.joyo.com)、中国人365电子商务网(www.chinese365.net)、淘宝网(www.taobao.com)等都为休闲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用品,成为休闲工业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休闲用品在上述主要特点之外,还更多的体现出专业化、细分化的趋势。如自驾游户外休闲用品就为有车的自驾车一族提供了便利,浪漫的情侣台桌、温馨的家庭台桌、野外烧烤台等等,具备易折叠、能伸缩等专业化需要,弥补了轿车空间狭小的不足。休闲食品主要是人们为休闲消遣而选择的食品,如蜜饯、肉干和薯片、糖果等。区别于正餐、主食的休闲食品是消费观念转变的产物,它满足人们轻松、愉悦的吃的心态,在休闲时适应味觉体验。有分析显示,成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已经成为目前休闲食品的主流消费人群,而大型体育赛事(如世界杯、奥运会)的举办,也刺激着啤酒、爆米花等休闲食品在男性消费者中的市场。迎合休闲食品时尚、营养、健康,进一步向儿童化发展的特点,休闲食品的生产厂商纷纷在口味、包装、名称、广告上大做文章,甚至斥巨资请来明星代言,媒体信息、传播渠道花样翻新的方式成为休闲食品走向产业化的主要营销环境。休闲装备发展也越来越快,高科技的含量越来越多。研发能力决定装备的科技含量,能否将研发能力转化到产品上,进而发展成一个产业,其主要影响要素是科技和品牌。职业化的休闲活动中,装备的品牌化代表着专业与现代化。休闲装备工业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制造业实力。目前休闲装备工业还基本上处于发达国家主导的阶段,但我国要努力形成体系化发展的休闲装备工业格局。休闲购物也是一个特大型的市场,旅游购物比较偏重于工艺品、纪念品。休闲购物里,工业品是第一类,第二类是农副土特产品,第三类是工艺品、纪念品,第四类是礼品,这四类共同构成休闲购物的整个体系。(魏小安课题组)
文章来源:旅游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