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峡老工业基地见闻
从乌鲁木齐出发,驶入216国道,一路向南,过了22公里处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隔着车窗眺望国道东侧,远处的乌鲁木齐河河谷慢慢映入眼帘,越来越近,至萨尔达坂乡萨尔乔克村大牧场处,连片的湿地出现在眼前,国道开始与河谷并行,不时出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是自治区首府生态文明的大后方,同时,白杨沟景区路口与南山旅游景区的标牌依次闪过,自驾游、农家乐、康乐游。乌鲁木齐人们所熟知和钟爱的南山旅游休闲基地正在 靠近。
沿着与开阔河谷并行的前峡前进,往纵深处,过了英雄桥,河谷收紧,东天山山脚出现在车窗外,就进入后峡,乌鲁木齐河河源区便在脚下,两侧山脚相映成趣,梦里的天山出现在眼前,欣喜之情不禁跃上眉梢,远端深处著名冰川融雪冲击的河谷养育着自治区首府世代民众,无愧乌鲁木齐这座高原明珠的生命之源!
哈萨克民居与牧场不时点缀在山脚,提醒人们这里的生命气息,牧民偶尔赶着羊群穿过国道,稍许阻挡行人和车流的同时,增添了几丝游牧气息,环鹏公司和东天山林场的标语依次排开,保护这亚欧腹心水源、森林、地表和空气环境的重要性。继续前行,国道开始变得险峻,犹如一条玉带横在半山腰,满载各种原料的载重卡车缓缓向北行驶,驶入市郊的各大工厂,想起之前阅读的天山深处传奇后峡跃钢,知道已开始进入依河而建的后峡工矿区——上世纪50年代由军队跨越天险开拓而出,彰显至高红色荣誉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熔炉。思绪不禁回到半个多世纪前,凝聚了无数热血与激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时期,无数兵团职工不畏天险,绝壁开路,寻找煤炭铁矿资源,打通这条通往南疆的天山中麓捷径。
穿过国道“天险”之段,国道继续在开阔山脚间铺开,经过环鹏公司治理的的新建发电厂正有序运行着,作为这片老工业区内唯一运行着的企业,给幽静的河谷增添了一丝活力。天山深处话传奇,国道东侧出现小小的商贸区,邮局、饭馆、电话营业厅、理发店、银行等一应俱全,旁边大院便是环鹏公司,正门口王震将军的雕像栩栩如生,向上凝望着这片土地。
沿着河谷开阔处继续前行,紧挨国道西侧出现小片的低矮砖房,户第相邻,门口有用砖块依墙围起来的小小菜园,种着几种蔬菜,田园生活气息迎面而来,交谈而知,是隔壁南侧废弃发电厂退休老职工,多年的老国企岁月,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能忘却的青春记忆,工厂到生产年限而关闭,对他们而言,生活多为艰辛,但历经多年的国企有序岁月打磨,对生活的深深之爱未曾或缺。
顺着他们饱经风霜的手指指向,南侧的发电厂遗迹清晰可见,四年前停止生产的整座厂房犹如一座地标,标志性的前苏联援建风格,原地待命,等待曾在此拼洒热血的人们远走归来。仰望建筑顶部,标志性的三根大烟囱昂首挺立,守护着曾照亮解放后新疆工业脚踪的红色记忆,建筑一角,电工浴室门顶雕刻着大红五角星,宛如回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工业年代。半个多世纪前的工业建设标志——厂房顶上大烟囱就在眼前,不再是以往只能在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或“共和国经济的长子”东北老国企电影《钢的琴》中才能看到。
走进院内,充满历史感的时代标语、带有“特殊年代色彩”的自行车存放处、停产后随地堆放的废旧器械、绿草丛生的墙角依然鲜花盛开,门卫处依然留有人守护这座遗迹,俨然一幅完整的工业文明美学地图。建筑南侧,一条厂区道路南临巨大的工厂冷却池,今已无产品可以冷却。一河之隔的对岸,当年整齐划一却不失特色的职工聚集区已经斑驳,仍有未迁走的工业区各厂职工居住,不使家与厂的距离因无声河水而更加无息。当年的工人业已退休,或儿孙满堂,安享晚年,或叶落归根,或在此守护,于日落时分对着曾挥洒整个青春的记忆之地静伫良久。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专家携带当时的先进技术建成该厂,1958年投入运营,开启新疆大地现代工业革命的先声,经过近一甲子的运转,停歇下来。曾经的轰鸣声化作今日的寂静状,留下可以诉说的故事和传奇。
顺着国道东北侧一个分叉路口,废弃的水泥厂伫立眼前,曾在半个多世纪前高速运转的各种设备停止了步伐,高耸的单体风格厂房空无一人,库房和电线杆静留原地,西南侧,静靠厂址和门前道路的小斜坡上几排小树随风而动,根据茎杆和枝头观察,应是工厂运停后,环鹏公司2010年左右治理河谷生态时栽上去的。
再次驶入国道,往北数十公里,沿着巨大的分叉路口往纵深,不远的河谷另一开阔处,巨大的石料场出现在眼前,防止尘沙随风而起的硕大顶棚昭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忙景象,欣欣向荣的作业画面业已远去,空留的大型车间依然井井有条,和两侧山脚同寂静。
面对已经退役的老钢厂、关停的水泥厂和石灰厂,面对整个后峡老工业基地,上世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疆工业革命摇篮,毋庸置疑,这里曾创造并见证了乌鲁木齐乃至新疆工业的物质内涵,已是新疆工业的一种特殊语言,经过历史厚重感和时间沧桑感的打磨,成为现代新疆工业发展的一大缩影。近些年,新疆工业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后,这寂静的天山深处更寂静,唯有沿此国道去往南疆的变幻车流、哈萨克族牧民家庭、昼夜不息的高原明珠母亲河涓涓流水声,几乎处于半无人问津状,老工业基地失去了往日活力,唯有曾奋战在这里的新疆第一代产业工人和之后的传统产业工人在他乡时刻回想起当年的红色青春记忆,他乡明月数次照亮这里这填满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
面对今日脚下的这片土地,面对集体失记的先辈产业工人,我们无法否认这里完整的总体产业布局已是物质文明所无法比拟的文化财富。站在清晰的历史脉络前,为了延续我们子孙后代的记忆深源——高原明珠乌鲁木齐的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肌理,为了向先辈产业工人深深鞠躬,也为了延续应将这无与伦比的工业文明遗产保护起来,结合钢铁厂、水泥厂、发电厂,电石厂等各自建筑及所处地形特点,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整体视觉形象和独家风格印象,以怀旧元素为旗帜,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插上旅游的飞翼,休闲度假、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形成老工业基地遗产景区,惠及产业转型升后的东天山生态保护、下岗产业工人、后峡河谷两侧的哈萨克牧民和环鹏公司。
老工业基地北侧紧邻南山和白杨沟旅游景区,难点在于将河谷前峡段已成熟的南山旅游基地和白杨沟景区客源分流过来,同时,一个利好因素在于216国道白杨沟至后峡段的改建工程已经启动,2019年底实现通车,交通受阻的因素已在解除。
老工业基地遗产景区建成后,乌鲁木齐河谷将增添另种文化旅游风情,丰富的多重旅游资源引领下,工业文明与自然文明相映成趣,照亮都市心灵,铺开记忆寻根的蓝图,守护天山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