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城一圈
三毛/文
依照何兄吩咐,到县局、政府领回文件批示。
院里的两台车去了很远的地方,乐得我轻松徒步一回。
顶着艳阳高照,从农家小院走到了宽敞的街面。可百米之内行人寥寥,你可以在人行道上率性而为,走你的“Z”字步,做你的百米冲刺,消耗的体力是你自己的。仰俯之间,天高地远,你呼吸的新鲜空气也比其它地方多出几倍,这里不缺氧,缺的是拥挤在都市而不到这个天然氧吧吸氧的人。两旁的树很绿,街道的路面也很洁净,想必是这之前一场春雨的功劳,人要自己给自己洗脸,而大自然却无偿的给城市做了一次保洁面膜。
我能对着这宠辱不惊的天地万物说些什么呢?
昨夜绵绵无情雨,今日风干朗朗晴。
木垒县城的人口不足三万,城区的建设也不像其它地方,其布局井井有条,不急不躁,房屋的建筑多在五六层楼的高度,走到城中心没有丝毫的压抑,仿佛注入了一种从容大度之气。
政府的主要部门多集中在城北,这里的建筑以现代元素为主,每栋楼独立成型,高不过五层,没有电梯设施,其外观有扇形的蓝色的落地窗建筑,即便日晒雨淋也窗明几净,有圆形的淡黄色颇具蒙古包毡房式建筑。更有特色的是建筑群之间的绿化带,楼与楼之间的距离近50米左右,依次排开,间隔均匀,没有高耸的围墙,也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一种祥和的气氛环绕其中,那种壁垒森严故作高深的面孔荡然无存,也悄无声息地淡出了老百姓的视线,政府营造的环境充满了亲和力,这是一种可喜的局面。
不小心走错了地方,到了农业局。而我要寻的那个局,没有挂牌,门卫告诉我:刚刚机构改革,许多部门合并了。我要办事的这个局的名称也拉得长长的——木垒县文化旅游电视广播局。我索性简化它为“文电游局”,不拗口了吧?敲开局长的门,很礼貌说明来意,局长笑脸相迎,他叫高原,四十左右,人长得精干,不拖泥带水。他指着条桌上一摞高高的文件说都办完了。也许长期离家,也许同姓的缘故,当我捧起那堆厚厚的文件告别时,对他说:我也姓高,同姓万家亲。他说“谢谢!”,简单的告辞好像走了一回亲戚似的。
又走到了大街上,总觉得这样捧着文件不妥,又找到一个文具用品商店,买了10个朔料文件袋10个牛皮纸信封,依次装袋,这才有模有样的走了出去。
大街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只有街道两旁商店坐着或站着的三三两两的人,稍显清静。若能引来游人如织,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
县城面积不算小,这与西域的面积之大一脉相承,但为什么在我心里的这个县城就有袖珍版的感觉呢?是人口稀少的错觉诱导了我?还是它缺少了我们旅游中要获得的那种灵性和特色呢?
我很喜欢木垒这个名字,且不问“木垒”二字的来历,单说它在西域的众多地名中就独具韵味,有一种汉唐古风扑面而来的感觉,仅凭这汉文字的意象的渗透力,足可以让我们浮想联翩。“人道是,故垒西边。”便移花接木般变成了“木垒西边”。好鞍配好马,这么有意境的名字一定要配上很美的县城。
县城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只是要进行一些适度的分门别类的外包装。如:农产品一条街,哈绣一条街。再如:政府部门集中的城北,也可划为景观区,“小政府大作为”,走亲民路线。然后,县城周围的农庄民宿区,可提供游人的农作物栽种体验和水果的爬摘体验。
其实,以县城旅游为依托辐射到县域的其它景点,是一种很好的旅游方式。在游客的心中,袋里有装的(特色农副产品)、眼里有看的(特色建筑、农庄环境等)、身上有穿的(哈绣等民族服装)、手里有玩的(体验式的栽摘),他们的旅游也就完成了多半。
我是不是得了梦游症?
右眼跳个不停,找到一家彩票站,买了10元的双色球,又恍恍惚惚穿过县城中心广场,朝着农家小院走去。